

图片
电影《我爱你》剧照
“我于昨晚(农历八月十五)走了,走时心如止水。
这世道无论达官贵人与无名小卒均相互尔虞我诈,令人可怕。好在这大千世界很公正,人人都是匆匆过客,无一幸免。”
七年前,一份这样的遗书,震动了国人。
从来存在、却从未引起普遍重视的“独居老人”现象,从此被摆上了台面,终于开始得到社会关注。
图片
字里行间,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平静地看待死亡,对自己的身后事也看得很淡。
只是简单地交代了一些遗物处理、卫生防疫的事项,仿佛自己只是暂时出门这么简单。
“当你接到通知回来办丧事,首先将床头柜中钥匙放在身上,再让小根放水拖干净地面浮灰(不能扫),而后用湿抹布擦去桌椅凳上的灰尘,开窗通风,才不会染病。
最后再打开橱柜和抽屉整理东西。遗体速火化,一切从简。”
这位老者辞世之时,心情究竟是遗书所写这样毫无波澜?
还是难受、愤懑、忧愁?又或是多少还有不舍之情,人们不得而知,至少,从这些叮嘱中,看得见对子女的默默关怀。
公众则一致认为,这种独居老死的晚年光景非常凄惨,也对这种社会现象口诛笔伐。
人们争相批评子女晚辈的不孝、强调老人孤独而死的凄凉,以及表达对独居老人生活品质的担忧。
事情真的绝对这么简单吗?
01
不孝原罪?
显而易见,当独居老人成为普遍现象,“不孝”很容易被拎出来当成罪魁祸首,很多人借此大声呼吁,“不要做迟到的孝子。”
孝一向被认为重要的传统文化,民间推崇“百善孝为先”,官方宣扬“国朝以孝治天下”。
图片
电影《我爱你》剧照
但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、老年学研究中心主任裴晓梅,则犀利的指出了有关孝的时代背景:
即在我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,平均预期寿命不超过35岁。
这种平均寿命,对于普通人来说,无论养老还是尽孝的需求都很小。
处在当时的公共卫生与医学条件中,衰老、疾病会很快夺走生命,普通人履行孝道的时间相当短暂、也相对容易做到。
因此,孝道在当时,更大意义上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文化工具。
这些“达官贵人”们的生活环境、医疗条件较好,相对长寿。
崇尚孝道,能保障他们始终能安享荣华富贵,通过向老百姓推行孝道,“推孝及忠”,以君为父,也能巩固利益集团的统治。
很短的平均寿命与稳定的农业社会,让孝道相对容易实现。
当时代发生剧变,孝的定义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呢?
国家与社会是否应该给实现孝道创造更好的环境呢?
可是找了一圈之后,只有当红小生吴奇隆最合适,但他却不会骑马。
眼看着林飞拖拖拉拉的不愿意起床,女人发扬了她在家中女主人的权威,亲自叫林飞起床了。
新的社会现实之中,独居未必是子女不孝,而与老人共居的子女也未必一定意味着孝。《文摘报》曾刊文指出:
“一般人认为,和家人一起住的老人最幸福,但事实却并非如此……三代同堂的老人反而最容易自杀,这一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。”
这意味着,和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,其自杀率甚至可能高于独居的老人。
13代皇冠导航使用说明书02
孤独而死?
“孤独地死去”,确实听上去很凄惨,尤其是东亚文化常有“最后一面”的情结。
似乎临终者被子孙亲戚围绕而死,就意味着圆满结局。
但是只要经历过亲人死亡现场的人都心知肚明——无论围着的人再多、离得再近,那即将逝去的人,也只能一个人面对死亡。
事实上,人类在死亡前夕,大脑会分泌内啡肽,这种机制让临终者处于欣然的状态,坦然接受死亡,不害怕死亡,不会在意是否有人陪伴。
一位老者表示,“我并不希望我的家人朋友看到我的最后一面。
我更希望他们记得平时的我,记得我的温度、话语、表情、触感,而不是那块已经死掉了的僵硬的肉。
如果非要见我'最后一面’,不如提前录个视频,留下音容笑貌,说说笑笑,那个会动的才是我。”
人们围在一起,与其说是安慰临终者,不如说是一起抱团,抵抗他们自身对死亡的恐惧,给到自己些许安慰,对既逝者几乎毫无意义。
过于强调“最后一面”的重要性,是否有点类似对生者不以为然,死后却大操大办丧事呢这种做法呢?
比起关心孤独而死的凄凉,不如关心孤独活着的辛酸。
为什么要等到临终才去表演孝子贤孙呢?为什么不在对方状况良好的时候深入交谈呢?表达感恩和敬意早一点,频繁一些不好吗?
03
iba百家乐网址独居可怜?
关于独居老人,人们看到的方方面面消息总体偏向负面:
“我父亲68岁,现已中风,母亲去世5年了。我和爱人常年在广西务工,难得回趟家,老人的日常照料存在不少问题。”
“小区的70岁独居老人,从楼梯上摔下来,骨折了好几处,虽然没有生命危险,但是要长期卧床了,之前,他儿子想接他去养老,把房子出租,他很固执,一直不同意。”
策略“想去澡堂子都不让,除非有家人陪同,很多澡堂子都不让老人独自去,担心滑倒出事,要担责任。”
确实,对不愿独居、以及家庭经济困难、行动不便、甚至半失能的老人而言,独居必然万分艰难、万分辛酸。
一项海外调查显示,这些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,低于和家人住在一起的老人,核心的原因是相对较高的贫困率,并且容易被社会忽视与孤立。
这个社会经常宣扬“独居可怜”,但是很多做法却背道而驰,令人寒心。
例如,很多人甚至不愿租房给独居老人,因为担心老人死于自己的房子,会不吉利。
但对于中产阶层来说,主动选择的老年独居又是另一番光景。
图片
电影《我爱你》剧照
上述海外调查显示,这一类中层阶级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,高于跟子女生活的老人。
即使健康状况恶化的独居老人,生活满意度也不会太降低。
也就是说,如果经济等其它条件满足,晚年时,独居者反而是最幸福的。
一位独居老人表示,“比起独自生活的寂寞和艰辛,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纠葛,更让人心力交瘁。”
与子女同住既有便利,可能得到一定照顾,代价则是会操更多的心,怄更多的气。
那些和家人一起住的老人,他们最难忍受的是不被最信任的亲人理解,反被他们冷漠对待、排挤疏远而产生寂寞,“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。”
共居不仅要面对一大家子的矛盾,也容易因为不同代人的观念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,报道中老人因与晚辈口角而自杀的情形,也并非孤例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上述调查也显示,就无子女、子女离得近、子女离得远等不同类型而言,没有子女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,烦恼程度最低,寂寞率、不安的比率都是最低的。
而在烦恼程度上,子女离得近的,远高于子女离得远的。
始终独居、75岁的女性学者、作家上野千鹤子很有代表性,她表示,“认为老年孤身一人生活一定很寂寞的人,简直就是多管闲事。”
一位退休的小学教师这样认为。
“他们说一个人太孤单了,没人照顾我,没有人陪伴我。他们说一个人老了会很可怜,没有子女也没有亲人。
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。
我觉得一个人并不孤单,只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关心的人就行了。
我一个月4000退休工资,自己也用不完,儿女不时给我寄孝敬钱。自己有钱有房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想去哪玩就去哪玩。
每天我都是到公园和老朋友聊天,有时候一起下棋,有时候一起钓鱼,有时候老朋友聚在一起喝点小酒。
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一会,回来洗澡看电视,9点准时休息,这种日子我过得很开心。”
另一位70岁阿叔住在上海近郊。
皇冠客服飞机:@seo3687妻子早逝但没有续弦,儿子女儿都住在城区中心,他选择独居,从浦东搬到近郊,除了请了钟点工做饭,其余日常生活全部自己打理。
大叔住在一楼,将门口改出一个小花园,种了花花草草,一年四季生机勃勃,此外还养了一只小狗、一只猫。
晴朗的午后,他经常搬出画板,在门前写生,画自己种的一草一木。
下雨时,他则捣鼓一下乐器,或者听听黄梅戏或是舞曲。
总之,“有好多事情可以做,享受自己的生活。”
图片
有传闻称,XXX将在今年夏天转会到一支新球队。这引起了球迷们的热议,他们纷纷表示,希望他能在新的球队中有更好的表现。电视剧《我爱你》剧照
尽管还有很多人保持着这种刻板印象:
老年人独自居住就意味着晚景凄凉,意味着缺少关爱,也意味着在人生迟暮之年自己的身上逐渐失去光。
世界知名博彩公司但就我们自己而言:
独居有利有弊,群居有好有坏,两者不必分个高下,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没有最对的标准答案。
正如前文所说,独居分两种。一种是有条件、有资源,主动选择独居。
另一种则是没条件、没资源,孤苦无依地被迫独居。
我们真正应该全力反对、批评与杜绝的是后者,并给到被迫独居者支持与帮助。
同时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本症结,从社会机制的层面上找到妥当的对策。
04
向独居前行的时代
当前,无论赞成也好,反对也罢,老人独居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。
图片
数据显示,中国家庭的户均人口,从2000年的3.44人,减少到2010年的3.10人,继而减少到2020年的2.62人。
据《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》,2020年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达到1.18亿。
贝壳研究院《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》显示:
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的空巢老年人占比已达65.5%;即使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,其空巢比例仍达48%。
这意味着约一半中国老人是空巢老人。
皇冠信用盘口其中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,独居的单身老人为3729万,占“有老年人家庭户”的21.38%,较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了约6.5%。
而那些与配偶共同居住的空巢老人,随着另一方的去世,自己也终将变成独居老人。
图片
电视剧《我爱你》剧照
参照老龄化最严重的邻国日本,仅仅用12年时间,独居老人占比就从2007年的15.7%激增到2019年的27%。
至2023年,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,已接近总人口的30%,据前述75岁的学者上野千鹤子观察:
老人们的看法,逐渐从认为“和子女同住是幸福的”,转变成赞同“独居才是快活的”。
他们逐渐积极接受提供养老保障服务的“介护保险”,能够便利地处理日常生活。
人们对老人独居的偏见消失了,父母和孩子分户居住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。
中国正在经历这个过程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当前,我国正处于老龄化不断加深的阶段,独居老人的总数与占比仍将持续上升。
相应地,我们是不是该放下“被抛弃”的意识、收起“无可奈何”的态度、拒绝过度渲染“悲惨”的情绪,而是积极地应对。
05
谁更适合独居?
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独居终老,也不是谁都适合群居终老。
首先,据上述几位独居老人的生活可知,“身体健康,有钱有房”很重要,而健康首当其冲,起码要能做到健康状况尚可,行动比较方便。
亚新轮盘独居未必需要很多钱,但起码要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,医疗能得到保障。
其次,具备打理个人生活的能力,不管是健康饮食,还是居家卫生都能够解决。
若是此前衣食都依赖老伴动手,不擅长打理家事,独居就容易把家中搞得乱七八糟。
再次,喜欢清净的人,不会觉得寂寞。
越是耐不住寂寞的人,越容易感到孤独,甚至抑郁,而抑郁不仅仅是心理问题,也会损害身体健康。
天生就喜欢家中人多热热闹闹的人,不太适合独居。
当然,如果是缺乏边界感、对子女有很强的支配欲,喜欢指手画脚的人,就算是群居,也很容易成为制造家庭矛盾的源头。
习惯清净的人,更容易接受独自生活,一位老人说:
“我本来就是独生子女,所以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点都不觉得寂寞和不安。
图片
当别人说他们觉得寂寞的时候,其实我完全无法理解。我甚至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寂寞。
明明一个人做的事情也很多,看书、写字、画画、旅游、唱歌……”
06
了不起的独居
重要的是,独居老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。比起喜欢呆坐度日的老人,独居老人更喜欢行动起来创造价值。
曾经有一部名为《俗女养成记》的台湾电视剧,其中有位奶奶,提出“搬出去”,遭到家里人的强烈反对。
这位奶奶对家中各种吵吵闹闹感到疲惫,也觉得不被家里人理解。
但是,她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人了,只觉得自己为这个家忙活了大半辈子,想晚年有个机会为自己活一次,真正地对自己好一下。
“我只是想要搬出去。单纯想要过自己的生活。”
图片
《俗女养成记》剧照
独居老人对外在的物质需求不大,反而更希望满足内在的心灵需求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只要有了精神寄托,就能活得有滋有味。
2015年,76岁的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“卖房养老”,搬入养老社区。
因为不用打理家务,这些琐事都由社区来负责,钱老可以潜心写作,夫人则能够参加丰富的社区活动。
夫人离世后,钱老放弃了癌症治疗,一如往常地生活与写作,完成了多部作品。
图片
响一《独居老人》附图
另外一个例子,来自老龄化严重的邻国。
独居的老人田村从小就住在电影院附近,无比热爱电影,而这座电影院上个世纪就关闭。
他老后,独自过着苦行僧般规律的生活,维护旧式放映机,每天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拼接胶片。
终于,关闭四十五年后,电影院重新打开大门,放映了电影。
一种健康的精神寄托,不仅让独居日子更加自在充实,还能不断产生新的价值,满怀尊严与自信地度过晚年。
在这种状态下,变老不是人生的终结,独居也可以很了不起。
07
让人心安的社会
“我担心突发疾病,无人照顾。”必须指出,在越来越多人选择独居的时代,老人独居存在多方面的风险。
突发疾病是最常见的担忧,老年人中约七成患有慢病,15%患严重疾病,需要长期治疗与护理。
图片
澳门娱城真人线上电视剧《我爱你》剧照
同时,老年人行动不便,容易导致伤亡,如摔倒、跌落,烧水做饭时烧伤烫伤等。
抽样调查显示,近六成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空间不适合老年人行动。
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测算,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,约一半发生在家中。
生活不便之外,独居老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。
缺少人陪伴,文化娱乐不足,孤独感容易缩短寿命,调查显示大约60%的独居老人存在心理问题。
图片
无论独居与否,令人震惊的是,60岁以上老年人,因身体或其他原因,超过25%曾经有过自杀念头。
当老年独居已成为大势所趋,与其刻意强调独居的艰辛、悲惨,不如创造一个即使独居也能获得便利、得到照顾的社会。
只有这样,才能从社会运转相同的层面,提供包括家政服务、护理服务、疾病监测、适老化环境改造等内容的整体方案,让独居者老有所安。
我们可以再参看邻国的案例:
高松市建立守护独居老人的网格系统,甚至包括水电气的抄表监测系统,这是为什么呢?
因为,一个人日常生活不可能不用到水。哪怕只是冲一下马桶,水表的表针都会走动。
这种随时可测的办法用处在于:
无论哪个独居老人家的水表,如果一整天都没动静,就有可能表明有状况发生,需要马上探访。
2023年中国提出《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》,共有16项服务内容,其中一项涵盖对独居、空巢等老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。
那么,政策如何落地与深化?如何具体而微地服务老年人?如何成为保障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柱?
这是老年人们的共同期待,也是老龄独居应该拥有的社会保障。
我们相信,“一个能让独居老人安心在家的社会,也一定是一个可以让子女放心把父母单独留在家里的社会。”
当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,社会观念与舆论也不再偏执一词,那么,无论独居、群居,都不再成为问题。
如果当老人喜欢天伦之乐、承欢膝下,我们应当欣然接纳。
当老人操劳一生,想要一个人过自己的日子,我们也应该尊重支持。
每个人实现人生意义的形式不一澳门永利电子游戏,但都是在努力达成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,晚年也因此更加值得宝贵与美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